本期關注:“健康素養(yǎng)66條”之定期進行健康體檢,。
陸軍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醫(yī)師,、教授 陳宗濤
體檢是一種通過醫(yī)學手段對身體進行檢查,了解健康狀況,、發(fā)現(xiàn)早期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的診療行為,。規(guī)律健康體檢不僅能更早評估疾病風險、更早篩查慢性病,,還能早期干預慢性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讓大家過上健康快樂的生活。
體檢項目包括哪些
體檢分為基礎體檢和專項體檢,。建議大家每年都要做一次體檢,。其中,基礎體檢項目一共有14大項,,分別為問卷問診,、一般檢查、內科,、外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婦科、實驗室常規(guī)檢查,、實驗室生化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查、常規(guī)心電圖,、X線檢查和超聲檢查,。通過做這些體檢項目并生成相應的體檢報告,大家可以直觀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
專項體檢是指根據個人年齡,、性別、生活方式,、患某些疾病的風險等情況,,進行的針對性專項檢查。例如,,對于年齡在40歲以上及惡性腫瘤高危人群來說,,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是很有必要的。高危人群包括癌癥高發(fā)區(qū)居民或有腫瘤家族史者,,患有可能發(fā)展為惡性腫瘤的相關疾病者,,如肝硬化,、腸道腫瘤性息肉、幽門螺桿菌(Hp)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者,,有大量吸煙和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者和長期接觸化學物質等致癌物質人群。
不同年齡段的人怎么選
不同年齡段的人關注的體檢項目不同,,但都要做到兩點:一是查得對,,二是管得好。
查得對是指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體檢項目各有側重,。
10~16歲的青少年 青少年體檢需重視身體與視力,、聽力發(fā)育情況,除了接受常規(guī)的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脈搏)和實驗室檢查,,可以增加視力,、色覺測驗,從而更早發(fā)現(xiàn)弱視,、斜視,、近視、色盲及色弱等眼部疾病,,及早干預,。同時,如果可能,,家長也可以讓孩子接受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查,,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注意,,處于此年齡段的女孩除了常規(guī)生長發(fā)育體檢項目,,還應該關注其女性特征發(fā)育情況。相關檢查包括外陰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婦科彩超檢查和內分泌檢查。做這些檢查可以評估生殖器官的發(fā)育情況,,檢查是否存在發(fā)育異?;蚣膊 ?br />
20~30歲的成年人 成年人由于社會競爭壓力大,、工作節(jié)奏快、體力勞動減少,,再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除了選擇基本項目檢查,,可根據自身健康危險因素,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選擇個性化檢查項目,。一般而言,,20~30歲的人需要養(yǎng)成良好生活方式和健康衛(wèi)生習慣,在體檢時一般選擇常規(guī)基礎檢查項目,。
處于這個階段的成年人需注意傳染病的篩查及預防,,可在常規(guī)檢查外,增加肝炎,、Hp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HPV感染,、乙肝五項,、C13呼氣試驗等體檢項目。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要開始留心乳腺和宮頸的健康,,增加乳腺彩超,、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等體檢項目。
注意,,30歲左右的成年人還需要關注肝,、肺、胃和血糖的情況,。建議增加肺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用于肺部疾病的篩查;增加肝腎功能,、腹部彩超項目,,用于肝部疾病篩查。
40歲左右的成年人 注意腫瘤及胃腸道疾病篩查,。定期做好早癌篩查,,增加腫瘤標志物檢測、胃腸鏡等體檢項目,。
50歲左右的成年人 需重點關注心腦血管及全身檢查,。腫瘤的發(fā)生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要持續(xù)關注,,尤其是腸癌,,建議每1~2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在以往體檢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心腦血管檢查(頸動脈彩超,、動脈硬化檢測、經顱多普勒等)和骨密度等體檢項目。
處于更年期的成年人(更年期通常為45~55歲),,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激素變化都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影響。如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會出現(xiàn)斷崖式下降,,失去雌激素保護,,骨量流失較男性更多;男性體內雌激素,、雄激素水平降低,,也會導致骨量丟失。在上一年齡段體檢項目基礎上,,體檢者可增加骨密度檢測,、心理健康測評等體檢項目。如進入更年期或出現(xiàn)相關癥狀,,就要在醫(yī)生指導下增加激素水平的檢查,。
60~70歲的老年人 除了心腦血管、糖尿病,、腫瘤,、腎損害等疾病的常規(guī)檢查,老年人每年體檢還應該注意耳鼻喉和眼底病變,、糖尿病等疾病的篩查,,以及阿爾茨海默病的評估,必要時可采取磁共振等深度篩查手段,。
管得好是指大家要科學看待體檢結果,,并根據體檢結果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健康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體檢結果是一個提示性指標,,并不是臨床診斷的“金標準”,很多疾病需要多次復查,,并結合臨床癥狀和遺傳,、生活習慣等因素進一步明確診斷。大家在拿到體檢報告后,,若有異常也不必過分焦慮,,可及時找到醫(yī)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生活方式,,對癥用藥,從而擁有健康的生活,。